大力提高鄉村教師待遇,當前確實需要推進鄉村教師待遇倍增計劃。需要改革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強化省級財政統籌,并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這也是下一步推進義務教育省域內均衡,發展更加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必然選擇。
第35個教師節到來了。近日,教育部就教師隊伍建設情況召開新聞發布會。據介紹,近年來,國家加大財政投入,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投入重點予以優先保障。
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連續7年保持在4%以上。其中,教師工資福利支出占財政性教育經費比例已連續多年超過50%。教師工資由上世紀80年代之前在國民經濟各行業排倒數后三位,提升到目前在全國19大行業排名第7位。
怎么得到排名第7的?依據是什么?
最大的依據是教育部公布的數據。在去年8月31日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巡視員劉建同介紹,2017年和2012年相比,整個教育行業工資收入增幅是74%,其中公辦中小學在崗人員2017年平均工資(稅前)大概是8.2萬元。
記得當時,對于這一平均工資水平,就有很多教師感慨自己是“被平均”,不發達地區和發達地區教師的待遇一平均,農村地區教師和城市教師一平均,就都“覺得”教師有錢了。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7》顯示,我國鄉鎮教師、鄉村教師的月收入已經在逐漸提高,2016年分別達到3965元和3550元。注意,3965元,是已經逐漸提高的結果,也是平均數。這意味著鄉鎮教師的平均月收入要比全國平均水平至少低2000元左右,而鄉村教師收入的低位數,就更比全國平均工資水平低得多了。
另一組調查數據,可以進一步說明鄉村教師的收入情況,很不樂觀。根據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研究所的調查,2017年我國高校畢業生月起薪的算術平均值為4812元,中位數是4000元。按照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分別賦予43%、47%、8%和2%的權重計算,高校畢業生月起薪的加權算數平均值為4537元。
也就是說,我國鄉鎮教師的月收入,還沒有達到高校畢業生的起薪水平。這樣的收入水平怎么能吸引優秀人才到鄉村任教呢?因此,提高鄉村教師待遇,第一步,起碼要向高校畢業生平均起薪靠攏,接下來,則需要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達到全國平均水平,是一個什么概念呢?這就是近年來全國兩會上,一些代表、委員提到的“鄉村教師待遇倍增計劃”。如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長龐麗娟多次建議國家實施鄉村教師收入倍增計劃,為鄉村吸引、留下優質教師,從根本上解決鄉村教師隊伍穩定與吸引力的問題,服務鄉村振興。而在2015年的兩會上,政協委員葛劍雄提出,農村教師的待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不是給農村教師一點津貼就夠了,而應該成倍地提高他們的工資待遇,要讓農村教師成為一個讓人羨慕的職業,這樣大學畢業生才可能搶著去農村當老師。
按照全國一線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和鄉村教師的平均收入水平,代表、委員的建言是靠譜的,只需讓鄉村教師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再略微傾斜即可。
毋庸置疑,我國特別重視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正在花大力氣補上鄉村師資短缺這塊短板。但是,由于鄉村教師待遇基數低,增幅很大的待遇提高,其實并不高。比如,根據2017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2016年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實施情況的通報》,截至2016年底,共有684個縣已實施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惠及8.1萬所學校的129.5萬名教師,學校和鄉村教師的覆蓋率分別為98%和96%,比2015年分別提高2%和4%。2016年,各地共投入鄉村教師生活補助資金44.3億元,比上年增加9.9億元,增幅28.8%。中央核撥獎補資金29.8億元,比上年增加7億元。人均補助標準為284元,比2015年增加22元。這樣的補助標準,對于提高鄉村教師待遇來說,只是“一點點”,難以構成吸引力。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大力振興教師教育,不斷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不斷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針對鄉村教師,意見特別提到,大力提升鄉村教師待遇。深入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關心鄉村教師生活。認真落實艱苦邊遠地區津貼等政策,全面落實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依據學校艱苦邊遠程度實行差別化補助,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提高補助標準,努力惠及更多鄉村教師。
大力提高鄉村教師待遇,當前確實需要推進鄉村教師待遇倍增計劃。當然,落實這一計劃,僅靠地方財政是很難的。尤其是我國義務教育經費(教師待遇部分)主要還由縣級財政保障,要讓縣級財政拿出一倍的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來解決教師的待遇問題,是不太現實的。這就需要改革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強化省級財政統籌,并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這也是下一步推進義務教育省域內均衡,發展更加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必然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