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躍西 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外國語學院基地研究員、“重要窗口”研究所所長、教授
摘要浙江是文化資源大省,各類文化遺產資源非常豐富。對照新的要求,文化浙江建設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的矛盾仍然一定程度地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非遺保護,缺乏區域整合協同聯動機制,浙江省文化資源整體優勢難以得到有效發揮。(二)文化禮堂、博物館等場所公共服務產品尚不夠豐富,機制不健全和價值實現渠道不暢等多種因素制約了鄉村文化體驗產品系列化開發和文化節事活動集群化發展。(三)非遺進校園存在“弱小散差”狀態,亟待建立健全推動非遺進校園的常態化和持續化。(四)研學旅行項目科普意味濃郁,但大多缺乏創新教育項目,特別是讓參與的學生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的研學基地還十分缺乏。上述這些問題嚴重制約文化強省建設進程,迫切需要盡快得到破解。為此,我們建議:一是健全區域整合協同聯動機制,創建浙江全域化非遺節事活動體系,強化非遺傳承保護與節事活動協同。二是花大力氣搶占戰略制高點,構筑世界級高端平臺,創建系列化國家文化公園。三是徹底改變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的“弱小散差”狀態,強化統籌規劃,深化政校行企合作,構建創新教育協同機制。四是深度發掘非遺資源的科學價值、和教育價值和游憩價值,大力推進創新教育。
習近平強調“建設文化強國,必須立足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汲取營養,獲取力量,賦予時代精神”。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先后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017年1月)《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2021年9月)。2021年4月,中央宣傳部正式印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十四五”重點項目規劃》,對做好未來5年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
浙江是文化資源大省。擁有江山、西湖、大運河、良渚等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擁有中國編梁木拱橋營造技藝(慶元廊橋)、中國剪紙 (樂清細紋刻紙)、中國編梁木拱橋營造技藝(泰順廊橋)、古琴藝術(浙派)、昆曲、三門祭冬、班春勸農、半山立夏習俗、九華立春祭等9項聯合國人類費物質文化遺產;擁有國家級11類非遺共256項。還擁有青田稻漁共生系統、湖州桑基魚塘等5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還在青田成立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保護與發展聯盟;擁有云和梯田、金華白沙溪三十六堰等6項世界灌溉遺產以及雁蕩山等世界地質公園。為加強推進文化傳承生態保護,2020年3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下發了《浙江省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意見》,并開展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工作。同年9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浙江省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名單,“大運河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等17個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地區入選,覆蓋浙江省詩路文化帶建設的十大文化高地。文化強省、浙江省十分重視文化保護與建設工作。文化標識評選活動、紅色地名文化展。浙江注重紅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及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注重紅色文化與非遺活化利用與融合發展,拍攝《紅色浙西南》松陽高腔戲劇電影。創建浙江省風情旅游小鎮,實施“微改造、精提升”,激活博物館、文化禮堂,提升文化公共服務,促進文化消費升級。
對照新的要求,文化浙江建設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的矛盾仍然一定程度地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非遺保護,繁星似錦。但各行其是、各自為政,缺乏區域整合協同聯動機制,社會參與程度不高。目前,文化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總體上呈現的是以鄉鎮為單位,開展文化節事活動,“小驢難推大磨”,致使浙江省文化資源豐厚的整體優勢難以得到有效發揮。(二)文化禮堂、博物館等場所公共服務產品尚不夠豐富,缺乏深度體驗產品和研學產品,閑置率比較高。非遺傳承人的收入來源比較單一,機制不健全和價值實現渠道不暢等多種因素制約了鄉村文化體驗產品系列化開發和文化節事活動集群化發展。(三)非遺進校園存在“弱小散差”狀態,尚未形成常態化與持續化機制。“雙減”政策背景下,為優秀傳統文化與非遺進校園提供了時空可能,迫切需要省政府部門協同發力,從頂層設計的層面積極創新探索優秀文化與校園教育的良性循環機制,亟待建立健全推動非遺進校園的常態化和持續化。(四)研學旅行項目科普意味濃郁,但大多缺乏創新教育項目,特別是讓參與的學生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的研學基地還十分缺乏。上述這些問題嚴重制約文化強省建設進程,迫切需要盡快得到破解。
今年是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實施16周年,是文化建設“八項工程”實施16周年,也是浙江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部署加快建設文化大省16周年。2021年8月31日,浙江省委文化工作會議聚焦“文化強省、文化樹人”,省委書記袁家軍強調指出:文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堅定的文化自信,實施新時代文化浙江工程,書寫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文化新篇章!為此,我們建議:
一是健全區域整合協同聯動機制,創建浙江全域化非遺節事活動體系,強化非遺傳承保護與節事活動協同。以“活態非遺,聯動共享”為個主題,以一個省級高端平臺為核心,以11種非遺類型與浙江11個地市相匹配,設置分工協作的節事活動體系,形成“1+11”全域聯動發展模式下,結合浙江文化特色,推進浙江文化產業和非遺活化的品牌建設,通過全省11地市的整體聯動覆蓋全年12個月份,迭代升級非遺活動內容、有效擴大活動規模,實現浙江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共同富裕雙向促進良性循環。創新暢通文化經濟循環利用的重要機制,打造引領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會展平臺,打造浙江文化“重要窗口”。
二是花大力氣搶占戰略制高點,構筑世界級高端平臺,創建系列化國家文化公園。在余杭大徑山國家鄉村公園成功經驗基礎上,敢為人先,依托絲綢和茶文化,積極創建杭州“世界茶都公園”和“世界絲綢文化之都”;依托麗水松陽75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古村落,創建“國家傳統村落公園”;依托金華陳望道、艾青和施光南等紅色名人文化創建“國家藝術文化公園”等,原創性地打造文化新高地。進一步提煉文化強省和文旅融合的“浙江經驗”,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鄉土文化內涵,將更好銜接人民群眾與文化遺產關系,堅持服務于國家戰略,注重高質量、高標準發展,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面有效保護、活態化保護、創新性保護,并與鄉村振興和推進共同富裕緊密結合起來。
三是徹底改變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的“弱小散差”狀態,強化統籌規劃,深化政校行企合作,構建創新教育協同機制。大力推進“六個一體化”,具體包括教學要素一體化(注重兼職師資和非遺資源就地利用)、教學時間一體化(課堂課余假期的一體化設計)、教學空間一體化(強調深入現場教學)、教學過程一體化(強調教學做合一和產教融合)、教學評價一體化(學校評價與社會評價相統一)、教學系統一體化(招生就業教學科研基地一體化)等。不斷深化文旅融合和體驗產品開發。推進文化傳承保護與開發利用常態化和持續化。
四是深度發掘非遺資源的科學價值、和教育價值和游憩價值,大力推進創新教育。全面貫徹“弘揚創新精神、實施創新項目、訓練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爭取創新成果”,積極創建發明研學示范基地建設,大力開發非遺研學課程與教材,并利用當地“土專家”和非遺傳承人配備與項目相適宜的研學導師隊伍。讓學生在研學過程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