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永躍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湖北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員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人的解放、人的發(fā)展、人的價值、人的需要、人的自由等人學問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生邏輯。從人學理論溯源、歷史發(fā)展脈絡、理論內涵和實踐路徑等維度闡析中國式現代化,有助于深刻認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對于中國共產黨在新征程上繼續(xù)重視人民力量、推動人民創(chuàng)造性實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的理論溯源
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從人的本質、人的需要和人的發(fā)展等方面系統地開展了關于人的問題的研究,形成了內涵豐富的人學理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理論源頭。
第一,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論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基礎。馬克思明確指出:“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這種自由自覺的活動的集中表現就是勞動,生產勞動是人作為類存在的本質,也是人自我表現、自我肯定的重要形式。“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以人的經濟活動為基礎,把人放在歷史進程、社會生活、社會勞動中進行定位,肯定人的勞動和社會本質。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這決定著人必須在與他人的聯系中生存,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不斷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
第二,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需要的理論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基礎。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fā),立足人的實踐活動與實踐基礎上的社會活動,強調人的需要是社會性的需要。馬克思認為,真正的社會聯系是“由于有了個人的需要和利己主義才出現的”,人的需要促使人進行生產活動,進而在生產活動中形成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即人在勞動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社會聯系并產生自身的需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fā),人的需要通常反映出特定歷史階段的生產關系,且無法脫離特定歷史階段的生產力水平。因此,實現人口規(guī)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必然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重視人的社會需要。
第三,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fā)展的理論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fā)展的理論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范疇,把人的自我發(fā)展和進步當作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礎和動因,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供了價值指引。資本主義社會為人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資本的統治也使人喪失了主體性,從國家到社會、從家庭到個人都會被異化,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被資本所阻礙。中國式現代化始終突出人的主體性,在理論與實踐上都與馬克思主義對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價值訴求相契合,為人類社會未來發(fā)展提供了價值指引。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本質上雖是作為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地位的工具而出現,但其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久遠影響。周人從商朝的覆滅中認識到“天命靡常”(《大雅·文王》)、“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尚書·泰誓》),進而提出“敬德”才可以“保民”,開啟春秋戰(zhàn)國時期民本思想的先河。春秋時期,天下大亂、禮崩樂壞的現實動搖了人們對于神圣天道的崇拜,人的地位逐漸凸顯,君主開始認識到“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以“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為代表的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精神密碼,是中國式現代化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馬克思指出:“歷史什么事情也沒有做……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在創(chuàng)造這一切,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人的現代化,是現代化的政治、經濟、制度等在國家與社會中賴以長期發(fā)展并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沒有人的現代化,就沒有社會的現代化,二者在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中相互促進、共同進步。一方面,社會的現代化為人的現代化創(chuàng)造根本條件和現實基礎。社會的現代化作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內含物的現代化、制度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三個層面。在漫長的現代化演進過程中,國家與社會憑借物的現代化與制度的現代化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財富、提供了新的思想觀念,為人的現代化營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是實現人的現代化的根本前提。另一方面,人的現代化是社會的現代化的最終目標和根本標志。人是現代化的主體,是現代化活動的承擔者,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制度、高效管理等都要依賴且運用人的現代人格和現代品質。社會的現代化的出發(fā)點是為了人,其最終目的就是要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物和制度層面的現代化并不代表社會的現代化的真正實現,只有使人的現代化水平和社會生產狀況、社會現代化水平達到一致高度,才能實現真正的現代化。(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蘇楠對本文亦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