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人口高質量發展同人民高品質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把‘投資于物’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起來,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建立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在我國由人口增量發展轉向減量發展階段、人力資源變得更加寶貴的背景下,把“投資于物”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起來,通過“投資于人”提高人口素質、夯實高質量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更具時代意義。
進入新發展階段后,經濟增長動能發生根本性轉變,我國更需要著力培育新質生產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個關鍵要素之中,勞動者具有創新的能動性,是生產力中最為活躍的因素,是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火車頭”。體現在經濟發展動力和投資方向上,就需要把握好“投資于人”和“投資于物”的相互關系,著力全面提升人口整體素質。一方面需要“投資于物”,加大對各類勞動資料的投資,改善生產方式和產業運行機制,發掘更多可用于發展的“勞動對象”,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更需要“投資于人”,切實通過教育、培訓等途徑,大力提高人口發展質量,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
全球發展實踐充分證明,“投資于物”與“投資于人”相互協同,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在發展較好的國家和地區中,大多數都采取了發展教育事業、提高人的健康水平、改善勞動力市場配置效率等措施,切實提高勞動者素質和人力資源使用效率,充分發揮勞動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多個國際組織也提倡發展教育、提高人的素質,為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支撐。同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反過來又為“投資于人”提供殷實的物質基礎。許多國家把教育投入作為其財政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本國各類教育發展提供財力支持,這背后自然離不開良好的經濟發展基礎。
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協同推進“人”和“物”的投資。一方面要保持固定資產投資等物質基礎投入的總量和增速維持在一定水平,以夯實發展的物質投入基礎;另一方面要立足人口發展的新常態,合理規劃教育衛生科技等事業的投入,為人口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經濟基礎。同時進一步挖掘人口綜合紅利。人口紅利不僅與人口數量和結構有關,更與人口素質、經濟政策及配套措施有關。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等趨勢性特征,對人口紅利的延續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應該注意到,我國現有人口和勞動力規模足夠龐大,目前人口減少的體量有限,全民受教育水平持續提高,人口綜合紅利仍具有明顯優勢。把人口高質量發展同人民高品質生活緊密結合起來統籌推進,建立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將婚嫁、生育、養育、教育、就業、就醫、住房、養老等一體考慮。這既有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集中體現。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人口高質量發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立足人口發展的新趨勢,把“投資于物”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起來,創造有利于發展的人口總量勢能、結構紅利和素質資本疊加優勢,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主動就會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