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支持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發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是貫穿其中的一條清晰主線,涵蓋科技研發、產業升級、消費場景、智能制造等各領域全方位,從中傳遞出要將創新進行到底的堅定信心和強大底氣。
創新,從來都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過去這一年,我國創新能力全域突破全面躍升,在電動汽車、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領域,形成一批“0到1”“1到10”“10到100”標志性成果,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扎堆“上新”,全球最快高鐵列車震撼亮相,深中通道建成開通,《黑神話:悟空》破圈出海,“純血鴻蒙”強勢上線,機器人舞蹈驚艷春晚,DeepSeek一鳴驚人......“超預期”的驚喜接二連三。
創新“領先一步”,發展就會“一路領先”。2024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4.9萬億元,增長5%,增速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說明我們“穩”的態勢在鞏固延續;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9%、7.7%,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說明我們“進”的步伐堅實有力。事實一再證明,勇于創新者進,善于創造者勝。不管是一個企業、一個地方還是一個國家,決勝未來的領先之道,關鍵在“創新”二字,誰搶占了創新制高點,誰就能贏得發展主動權。
創新既是系統工程,也是改革工程,需要教育、科技、人才的一體推進、協同發力。目前,我國具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人,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上升至第11位,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圍繞“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這一目標,提出要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筑牢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這里面包括制定實施教育強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健全創投基金差異化監管制度,大力支持、大膽使用青年科技人才等等,都是聚力于打通制約創新的堵點卡點,致力于向創新要驅動力、向科技要支撐力、向人才要競爭力。
戰鼓已經擂響,路徑已經清晰,接下來就是凝心聚力持續釋放創新的“乘數效應”,創新、創新、再創新,奮力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作者:馬彥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