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從責任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等方面對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明確的重點任務,為新時代新征程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重要遵循。
【關鍵詞】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美麗中國 綠色發展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沒有健全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就不可能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2020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落實各類主體責任,提高市場主體和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形成導向清晰、決策科學、執行有力、激勵有效、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環境治理體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對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明確的重點任務,為我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指明了新的目標和方向。
健全生態環境治理責任體系
生態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黨委政府積極推進,也需要企業、社會組織和全體公民的共同參與。
完善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機制。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精準治污就是要用“火眼金睛”全面準確掌握污染源信息,精確鎖定重點區域、重點時段、重點污染因子、重點行業等。科學治污就是要遵循規律,科學制定符合地區實際的治理規劃,明確不同階段污染治理的重點任務。依法治污就是要發揮法治在環境污染治理中的硬約束作用。我們必須保持戰略定力,鍥而不舍、久久為功,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廣度,持續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治,集中攻克人民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建立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和環境風險管控體系。新污染物之所以治理難是因為污染物特性復雜、技術難度大、管理機制不完善、公眾意識薄弱等。開展新污染物治理,必須以有效防范新污染物環境與健康風險為核心,構建“篩評控、禁減治”為主線的防控思路,其中,“篩”和“評”是方法和基礎,“控”是目的和手段。
深化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依法開展環境信息披露是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2020年12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主要從明確披露主體、確定披露內容、及時披露信息、完善披露形式、強化企業管理等五個方面,明確了建立健全環境信息依法強制性披露規范要求的工作任務。當前,環境信息依法披露仍存在制度碎片化、監管與追責不足等問題。因此,需進一步深化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
健全生態環境治理監管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健全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明確了做好新時期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總綱領、總方針、總遵循。
落實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排污許可制是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的核心制度。當前,我國的排污許可制度僅僅是一項政策,其約束力遠遠不夠。落實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督制度應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建立起完善的排污許可制度法律法規體系;二是逐步將土壤和地下水等環境要素加入排污許可證的管理內容;三是合理利用現有的執法力量,結合企業信用記錄,加強對重點區域和重點排污單位的監督檢查;四是加強排污許可制度的宣傳工作,提高公眾的參與力度。
構建環境信用監管體系。環境信用監管是指政府根據企業環境信用數據信息,按照規定的指標、方法、程序,對其進行信用評價,確定信用等級,并向社會定期披露。2023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提出“加快構建環保信用監管體系”。當前,我國環境信用監管還存在缺乏頂層設計、管理部門之間協同監管力度不足、環境信用監測技術支撐不足、環境信用統計精準度較低、環境信用結果綜合應用不到位等問題。因此,必須從加強環境信用監管頂層設計、完善環境信用監測統計制度和將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結果與銀行貸款掛鉤等方面著手構建環境信用監管體系。
健全生態環境治理市場體系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強調:“將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等資源環境要素一體納入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總盤子,支持出讓、轉讓、抵押、入股等市場交易行為。”為進一步規范環境治理市場,促進環保產業和環境服務業健康發展提供了遵循。
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2021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從調查監測機制、價值評價機制、經營開發機制、保護補償機制、價值實現保障機制、價值實現推進機制六個方面,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作出頂層設計。當前,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尚未有效破除,生態產品“度量難、交易難、變現難、抵押難”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需要進一步探索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深化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市場是資源配置和利用的有效手段,產權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自然資源有償使用體現了憲法和法律框架下資源所有權和使用權相分離的權利安排。當前,我國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初步建立,在一些地區還存在著底數不清、權責不明、保護不嚴等問題,影響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的實施。因而,深化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一方面是對權利責任主體的厘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國有資源的合理利用,規范資源流轉行為,進一步促進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效保護。
建設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建設多元化的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的目的是改善環境保護投入來源單一、資金量不足以滿足保護修復需求的現狀。當前,在一些地區建設多元化的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仍然面臨一些難題。一方面,生態保護修復過程中依然面臨“重保護、輕利用”的路徑依賴,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不清晰,制約了生態保護修復的經濟性和可持續性。另一方面,生態保護修復資金投入的市場化機制仍不健全,修復工程的盈利模式、收益分享、風險分擔方式等還不成熟,導致社會資本參與的意愿還不夠強。因此,必須建設多元化的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
推進生態綜合補償,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有的地方為保護生態環境付出了機會成本,需要對其進行生態補償。一是完善中央和省級財政縱向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尤其是完善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分配機制。二是完善跨省域的生態受益地區和保護地區,流域上游與下游的橫向補償機制,加大補償力度。三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生態保護補償中的作用。四是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行政執法與司法銜接機制,提高破壞生態環境違法成本。
健全生態環境治理法律法規政策體系
推動重要流域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流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空間單元。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以流域為控制單元,建立流域環境綜合管理模式”,到如今“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這表明流域治理更加注重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點面結合、標本兼治,注重改革措施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標志著流域治理制度建設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向系統集成、全面深化轉變。
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一方面,“全面推進”意味著國家公園這個主體的建設要加速。另一方面,自然保護地的建設不僅是設立,還需要良好的管理。當前,在一些地區仍然存在權責不明、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等問題。如何通過一些新技術、新手段加強自然保護地的管理,都是未來要“全面推進”的重要方面。
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多次就生態保護紅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在生態保護紅線方面,要建立嚴格的管控體系,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道路上,只有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我們建設美麗中國的夢想才不再遙遠。
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統一于生態大系統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因而,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完備的現代化治理體系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效能的關鍵保障;科學的理論、完備的制度、有力的法律保障、多元主體的參與及其協同聯動是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必要條件。
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以可利用水資源量確定城市發展定位、發展方向、發展規模和發展目標,實現“以水定城”;根據城市水資源最大可利用量確定城市各階段的人口規模,實現“以水定人”;根據水資源情況對土地規劃用途進行嚴格管制,保證基本農田、建設用地規模要適應區域水資源剛性約束,實現“以水定地”;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必須適應水資源狀況,特別是產業結構和規模要適應水資源的剛性約束,實現“以水定產”。
全面推行水資源費改稅。為有效抑制地下水超采和不合理用水需求,促進水資源高效利用,2016年7月1日,河北在全國率先實行水資源費改稅試點。2017年12月1日起,水資源稅改革試點擴大至北京、天津、山西、內蒙古、河南、山東、四川、陜西、寧夏9個省區市。“水資源費改稅”有利于進一步發揮稅收調節功能,加強用水管理,調節用水結構向利好方向發展,增強納稅人的節水意識。通過水資源費改稅,可以引導大眾節約水資源、保護水資源,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
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當前,我國依然面臨著生物多樣性喪失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的現狀。生物多樣性保護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涉及多領域、多部門、多地區、多主體,需要整合政府、社會機構、企業乃至公眾各方力量進行協同合作。新時代推動生物多樣性的高質量保護,亟須深化多管理部門協作、央地聯動、多方參與的機制,推動長效治理。
健全海洋資源開發保護制度。2015年發布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健全海洋資源開發保護制度。作為地球表面最廣闊的藍色疆域,海洋不僅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資源寶庫,也是全球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時代的征程上,我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也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與挑戰。當前,我們需要進一步健全海洋資源開發保護制度:法治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海洋治理方式,也是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根本保障;科技創新是推動海洋資源開發的關鍵所在;國際合作是海洋資源開發的共贏之路。
(作者為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雙碳”研究中心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求是》,2024年第1期。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