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風廉政建設是永葆黨的生機活力的根本保障,是夯實黨的執政根基的關鍵之舉。基層作為國家治理的“神經末梢”,其黨風廉政建設成效直接影響黨群關系與社會穩定。當前,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復雜性與長期性并存,唯有以系統思維破解難點,以制度創新鞏固成果,方能筑牢清廉堤壩,鍛造過硬作風。
權力運行的監督盲區亟待破除。基層權力運行鏈條長、環節多,部分領域存在“上級監督遠、同級監督軟、群眾監督難”的困局。權力清單制度尚未完全覆蓋基層事務,個別干部仍存在“微權力”尋租空間,導致政策執行走樣變形。資源配置的公平性面臨考驗。基層資源分配涉及民生福祉,但個別地區的監督機制不健全易滋生暗箱操作。部分項目審批、資金使用等關鍵環節的透明度不足,削弱了公共資源配置的公信力,損害群眾獲得感。法治思維與責任意識存在落差。少數干部將黨紀法規視為“軟約束”,依法行政意識淡薄,甚至將“人情”凌駕于“法理”之上。責任傳導機制虛化,導致“一崗雙責”落實浮于表面,制度空轉問題突出。
織密立體監督網絡。建立“清單式”權力運行規范,將村級“小微權力”納入制度籠子;推行“智慧監督”平臺,運用大數據技術實現權力軌跡全程留痕;整合紀檢、審計、群眾監督力量,構建“線上+線下”協同監督體系,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厚植廉潔文化土壤。將廉政教育融入基層治理全過程,開展“每月廉政課堂”“家風建設行動”等常態化教育活動;打造“身邊案例”警示教育體系,以案釋紀、以文化人,推動廉潔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激發群眾監督活力。構建“陽光村務”信息平臺,實現惠民資金、項目進度實時公開;建立“村民議事會”“廉情觀察員”等群眾參與載體,將監督嵌入基層治理末梢;完善舉報獎勵與保護機制,讓群眾敢監督、能監督、善監督。
壓實主體責任鏈條。堅持“書記抓、抓書記”,將黨風廉政建設納入干部考核“硬指標”;建立“責任倒查”機制,對落實不力者嚴肅追責問責,倒逼“一崗雙責”落地生根。鍛造過硬干部隊伍。實施基層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將黨紀法規培訓作為任職“必修課”;完善干部選拔任用機制,把政治素質、廉潔表現作為考核“第一標尺”;建立基層紀檢干部輪訓制度,提升監督執紀專業化水平。培育清正政治生態。深化作風建設專項整治,重點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頑疾;建立政治生態評估指標體系,定期開展“廉政體檢”;推動廉政建設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將清廉指數轉化為發展指數、幸福指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