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中國道德建設實踐,通過系統梳理“道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與信仰”“道德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道德文明與物質文明建設的關系”等八對學理范疇,著力揭示新時代道德建設的內在邏輯與實踐規律,旨在為講好中國道德故事,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提供學理支撐。
【關鍵詞】道德 新時代 中國形象 【中圖分類號】D648 【文獻標識碼】A
道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
新時代加強道德建設,關鍵在于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行合一,既要將其內化為個體的價值自覺,也要外顯為日常行為習慣,通過制度化建設與社會化實踐,逐步升華為全社會共同遵守的倫理準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質上構成一個國家最深層的道德共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一個民族的文明進步,一個國家的發展壯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來推動,核心價值觀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這些重要論述從道德哲學層面闡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倫理屬性——既是個體品德的培育根基,更是國家治理的倫理支撐;從文明演進維度揭示了其作為道德力量的歷史功能——通過代際傳遞形成民族發展的深層動能。也就是說,在道德建設與價值培育的辯證關系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質構成了連接個人品德、社會公德與國家治理倫理的中樞紐帶。所以說,加強道德建設,就是要切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貫穿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功轉化為社會道德規范時,就能形成“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德內化境界。這種道德建設模式,既是對“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傳統治國智慧的當代詮釋,更是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在要求。
道德與信仰的關系
道德的核心是價值觀,信仰的指向取決于價值觀。有什么樣價值觀的道德,就會傾向什么樣價值觀的信仰;反之,有什么樣價值觀的信仰,就會有什么樣價值觀的道德。兩者統一于價值觀。兩者的區別在于,信仰更具有統領性、引導性;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信仰是更高層次的道德。沒有崇高、堅定的信仰,道德難免“滑坡”。道德規范與價值信仰實質上構成精神引導的“一體兩翼”:前者作為具象化的行為準則,需要后者提供形而上的價值正當性支撐;后者作為抽象化的精神追求,必須通過前者的實踐展開獲得現實確證。兩者的辯證互動,恰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生成密碼。在革命戰爭年代,無數先烈之所以能展現出崇高的道德品質,其深層動因正是共產主義信仰與革命道德準則的良性互構——理想信念為道德實踐注入精神偉力,道德踐履又使理想信念獲得具象化表達。這種道德與信仰的共生關系,不僅印證了精神文明建設的客觀規律,更為新時代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提供了歷史啟示與理論遵循。
道德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
道德屬于文化范疇,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作為文化系統的價值內核,傳統美德既構成民族文化認同的精神基因,又承載著文明傳承的價值密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體系具有鮮明特征——以“仁”為核心的價值本體、以“禮”為載體的倫理實踐、以“和”為旨歸的文化方法,共同塑造了中華文明獨特的道德話語體系。檢視典籍文獻可見,《禮記》構建的“明明德—親民—至善”三大綱領,確立了道德修養與文化教化的互動邏輯;《論語》提出的“克己復禮”“殺身成仁”等命題,將個體道德上升為文化使命擔當;《孟子》闡發的“舍生取義”“威武不屈”等準則,賦予道德實踐以文化人格化特征。這些經典論述構成傳統美德的三重文化表征:其一為倫理準則體系(如“講信修睦”“出入相友”),其二為價值取向系統(如“天下為公”“憂樂天下”),其三為實踐智慧結晶(如“親仁善鄰”“守望相助”)。而文天祥“丹心照汗青”的氣節、顧炎武“匹夫有責”的擔當、林則徐“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胸襟,則都在不同的歷史維度充分印證了道德理念向文化精神的升華軌跡。當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本質上正是激活這些文化基因,使其在新時代語境下煥發新的生命力。
道德文明與物質文明建設的關系
道德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相統一,符合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既要物質富足、也要道德高尚;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道德低劣也不是社會主義。這種雙向價值導向的理論根基,源自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思想,集中反映了社會主義文明形態的本質屬性。西方早期現代化進程中,物質財富的迅速積累與精神信仰的嚴重缺失形成鮮明對比,物欲膨脹、道德失序等社會問題相伴而生。這種文明的不均衡發展,在當代資本主義體系中不僅未能緩解,反而演化成更為復雜的結構性矛盾。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強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既要實現物質財富的充分涌流,也要推動道德文明的全面進步,讓全體人民始終擁有積極、健康、向上的價值追求和道德風貌。在享受豐富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不斷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和道德水準。
社會道德與社會生活的關系
社會生活是社會道德之源,社會道德是引領社會生活之帆。人們在社會生活交往中產生了道德,發生了“我”與“他者”的聯系,于是“我”的態度、“我”的喜怒哀樂、“我”的追求與放棄,都反映出“我”的價值取向,即反映出“我”的道德。社會生活的物質交往實踐始終是道德生成的根基,當無數個體的道德選擇通過交往實踐形成共識時,就會升華為具有社會約束力的規范體系。《禮記·禮運》所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生存需求驅動著利益關系的結構化,由此催生“以義制利”的道德規范體系。從原始社會的物物交換催生“信諾”觀念,到現代市場經濟的誠信體系構建,道德始終是利益關系的精神產物。但道德絕非被動反映社會生活的“鏡像”,其一旦形成便具有能動的價值引領功能。正是這種動態的相互作用,使得道德成為引領社會生活的無形精神之帆,既為個體提供價值坐標,又為社會整合提供文化黏合劑。
公民道德建設與社會理想的關系
人的道德價值取向直接關乎其社會理想追求的方向,關乎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前景。道德選擇不僅是個體行為的準則,更是集體理想建構的基石。公民道德作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具象化表達,直接影響著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的形成軌跡,進而決定著社會理想追求的方向維度。即是說,每個公民的道德都會因為其價值觀而指向某種理想,那么所有公民的道德匯聚到一起,就會形成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這個最大公約數所指向的理想,就是社會理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道德領域的意識形態博弈日趨激烈。某些敵對勢力企圖通過解構中華傳統道德根基、扭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動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只要我們全體公民堅守“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傳統美德,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起同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道德規范體系,就能抵御任何風險、克服任何困難、應對任何挑戰,堅定不移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
樹立道德模范與振奮民族精神的關系
道德模范是道德建設的旗幟,高揚道德旗幟,道德養成就有榜樣,道德建設就有方向,民族精神就有力量。道德模范作為具象化的價值符號,通過“集體情感凝聚”形成社會團結的紐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道德模范是社會道德建設的重要旗幟。”在我們黨的光輝歷程中,道德模范始終是先進文化的鮮活載體。張思德“為人民服務”的純粹性、雷鋒“有限生命無限奉獻”的實踐品格、焦裕祿“鞠躬盡瘁”的公仆精神,這些跨越時空的精神豐碑共同鑄就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這些典范通過集體記憶的持續性建構,使民族精神實現了從抽象價值到具象載體的轉化。自2007年開展全國道德模范評選活動以來,道德模范層出不窮,模范故事深入人心。這些涵蓋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等典型類別的先進人物,既為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時代文明新風樹立了示范標桿,又通過具象化的道德實踐感召大眾競相成為道德建設的踐行者、文明風尚的守護者、美好生活的締造者,提升了全民思想覺悟、道德水平與文明素養,進而塑造出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社會風尚。在新時代,要持續放大道德模范的示范效應,構建更具活力的價值傳播體系,讓道德模范的精神力量在14億多人民心中鑄就堅不可摧的價值長城。
道德與黨性的關系
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立德的必修課,黨性就是黨員最大的德。《共產黨宣言》鮮明地指出,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這一本質屬性決定了黨性作為最高政治品德的理論正當性,揭示了共產黨人黨性與道德的內在統一——當黨的利益與人民利益高度重合時,堅守黨性便成為最高形態的政治道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性是最大的德”,“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也是共產黨人的‘心學’”,“全黨同志必須把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作為畢生追求。”對于共產黨人來說,堅定的黨性和崇高的品德互為表里;一個具備堅定共產主義信仰的共產黨員,必然具備崇高的道德品質。在當前全面推進從嚴治黨的背景下,道德與黨性的共生關系日益明顯。因此,黨的紀律建設,必須堅持增強黨性與提升道德修養并重,以堅定的黨性涵養高尚的道德,以高尚的道德熔鑄堅定的黨性,把“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作為黨性教育的第一要務。新時代加強黨的建設的根本路徑,就在于持續推動黨性教育與道德建設同向發力、同頻共振,永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道德先進性與政治純潔性。
(作者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研究員)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體系與原創性貢獻研究”(項目編號:23&ZD004)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祖國和人民同行努力創造精彩人生》,《人民日報》,2014年5月5日。
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
責編/周小梨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