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中國消費的“主力軍”,青年群體消費心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和混合性。本文采用大數據驅動的混合式研究方法考察青年網民在微博、豆瓣、小紅書、抖音等互聯網平臺中表現出的異質性的消費話語、多樣化消費模式及轉型中的消費理念。研究發現,青年網民在不同平臺形成了系統性的理性消費話語、表演性的高消費話語和調試性的矛盾消費話語三種異質性消費話語;青年網民主要推崇輕型物質消費、后物質精神消費和抵抗型低欲望消費三類消費模式;凸顯了后物質時代從“物質富集”到“意義增殖”的消費價值轉向,也展現出“液態社會”的青年網民,通過探索差異性、多樣化的消費實踐策略,重新掌控生活的期許。
【關鍵詞】消費心理 青年網民社會心態 平臺研究 后物質主義 【中圖分類號】D262.6 【文獻標識碼】A
中國社會正在經歷消費心態、消費模式與消費理念的變革。從宏觀消費結構看,改革開放后,隨著消費水平不斷提升,我國消費結構正在經歷從生存型向發展型、享受型的轉變,教育、休閑娛樂等發展型、享受型消費較快增長,服務性消費支出占比逐步提高①。從技術發展環境看,社交媒體的算法推薦、直播電商的即時互動、移動支付的便捷體驗,構建了全天候、全方位的新型消費場景。2025年1月,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升至78.6%,這樣的數字環境正在重新定義“需要”與“想要”的邊界,影響整個社會的消費場景和消費心理塑造。
據各方面的大數據預測,作為這場變革的重要參與者,“Z世代”(以“95后”“00后”為代表)占中國總人口比重不到20%,但其消費規模已占到40%。未來10年,73%的“Z世代”人口將會成為職場新人②。青年群體正逐漸成為我國消費的“主力軍”。一方面,從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的轉型,疊加深度數字化的生存狀態,推動青年群體消費行為呈現出多樣化的新特征;另一方面,青年群體自身的生命周期使其逐漸面臨更大壓力,在經濟增速換擋、社會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步入社會不久的青年群體既要在有限的預算中尋求物質與精神的雙滿足,又希望通過消費建構自我認同和社會形象,使得青年網民的消費心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和混合性。
本文采用大數據驅動的混合研究方法考察青年網民在互聯網平臺表現出的異質性的消費話語、多樣化的消費模式及轉型中的消費理念。相關經驗數據來源于復旦大學牽頭推進的“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項目。作為一項跨越十年(2014年—2024年)的大型社會態度調查,調查報告基于B站、豆瓣、知乎、微博、小紅書、Soul App六大青年網民聚集的互聯網平臺2014年至2024年的海量數據,通過多模態大數據分析、大規模問卷調查與質性研究相結合的混合式研究方法,探索中國青年網民的認知變遷趨勢。消費相關研究的時間跨度從2021年至2024年,涉及微博、豆瓣、小紅書、抖音四個互聯網平臺數萬名青年網民用戶和數億條視頻、圖片、文字等原生性網絡表達。對于微博平臺,研究基于分層抽樣原則,從新浪微博平臺抽取了5492名具有代表性的青年用戶作為樣本,對其博文數據采用支持向量機(SVM)的機器學習算法,實現對102個消費態度類指標的分析解讀;在此基礎上,運用卡方檢驗和邏輯回歸模型考察消費行為的時序變化和群體差異,對數億條博文文本展開語義網絡分析和典型博文的深度解讀;針對2021年至2024年新浪微博50個消費熱門話題內的258.2萬條博文文本內容進行質性話語分析。對于豆瓣平臺,研究基于110個消費相關小組(成員≥1000)46111名用戶的涉消費觀念表達文本共計12.4萬條展開語義網絡分析,并重點選取4個典型豆瓣小組進行了全量文本分析,對典型小組運用TF-IDF方法分析其2012年建組以來的階段性變遷特征。TF-IDF方法分析是一種衡量詞語在特定文檔中重要性的統計方法,通過計算“詞頻”(某詞在文檔中的出現頻率)與“逆文檔頻率”(該詞在所有文檔中的普遍性)的乘積,篩選出既能反映文檔特色又具有區分度的關鍵詞。對于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研究通過隨機網絡游走方法收集補充質性經驗材料,驗證相關研究發現。
消費話語分化:平臺化、異質性的青年消費生態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數字技術的發展極大地形塑著青年群體的消費場景和消費表現。然而,技術影響并非“鐵板一塊”,平臺環境的差異和技術邏輯的區別使得青年網民的消費心態呈現出異質性特征,在不同平臺形成了不同類型的主流消費話語。
豆瓣:系統性的理性消費話語
作為以興趣小組為組織形式的網絡社區,豆瓣平臺憑借獨特的社群架構為青年用戶提供了深度討論和價值共建的互動空間。這種基于共同興趣形成的自主管理機制,吸引了大量具有較高文化資本和批判意識的用戶,他們通過持續的話語實踐培育了理性、低消費的消費文化生態。課題組在豆瓣平臺上選取了與消費行為特征相關的小組共72個,基本涵蓋平臺內討論度較高、具有代表性的消費習慣類小組,其中約81%(58個小組)與低消費相關(見圖1),“不買”是這些群組討論中的高頻關鍵詞。
這種低消費話語在豆瓣青年群體中不僅占據主導地位,更呈現出豐富的內涵:有以“摳門女性聯合會”為代表的實用主義取向,聚焦“如何省錢”的低消費策略;有以“消費主義言行大賞”豆瓣小組為典型的價值批判取向,通過解構營銷話術、分析消費陷阱等方式對消費主義文化進行抵抗;還有“極簡生活”豆瓣小組倡導的生活方式改革取向,通過組內規則性話語重塑消費習慣。盡管低消費討論內部存在分野,豆瓣平臺的青年群體消費心態總體呈現為理性消費的話語范疇。
小紅書與抖音:表演性的高消費話語
與豆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紅書和抖音平臺呈現出的高消費傾向。小紅書電商發布的“rise100電商年度榜單”顯示,2024年與2023年相比,年銷過億的商家數增長3.3倍,買手直播間的購買用戶數增長3.4倍③。
這兩個平臺通過視覺化的信息呈現方式、個性化的算法推薦機制和電商盈利模式,使得消費以平臺創作內容的形式被展現,以“被觀看”為目的,具有一定的表演性。“消費”在更大程度上具有“符號展演”的性質,表現為兩種類型:一類是較為普遍的“身份型”展示,無論是奢侈品消費后的看似不經意的照片露出,還是小眾品牌的穿搭分享,都是將消費品與消費者自身的特質聯系在一起,彰顯身份和個性品味;另一類“敘事型”展示則聚焦于消費行為本身,將其作為吸引受眾的元素,例如,小紅書和抖音平臺大規模出現的“開箱視頻”和“測評視頻”,有些針對網紅熱門服飾,有些則針對小眾、獵奇產品,滿足了觀看者的好奇心。無論何種類型短視頻平臺,尤其是電商營收占比較大的社交平臺,消費都與平臺內容的生產密不可分,長期浸潤其中的青年網民,在觀看內容或生產內容時,都可能產生更多的消費欲望。
微博:調適性的矛盾消費話語
微博是以“公共輿論場”為主要特征的社交平臺,不同于豆瓣“圍墻高筑”的興趣討論組,也不同于小紅書和抖音的算法推薦互動機制,微博對于議題的討論呈現出更龐雜的樣態,相應地,青年消費話語也具有更多樣、矛盾的特征。
研究選取了自2021年至2024年與青年消費相關的50個熱門話題,發現青年群體對于消費的話語呈現出對立狀態。一方面,許多抑制型消費的話題如“斷舍離”有最高討論度(60.7萬討論),同樣“極簡生活”“省錢算是被年輕人玩明白了”“年輕人的省錢方式有多硬核”等都獲得了3萬以上的討論度。另一方面,釋放消費欲望的話題也受到廣泛熱議,“年輕人為什么攢不下錢”“年輕人存不住錢的原因”“年輕人普遍的燒錢愛好”等也有超4萬的討論度。除此之外,亦有話題聚焦這種矛盾的消費行為,如“年輕人省錢是選擇性的”“被‘00后’的消費觀整不會了”“這屆爸媽主打該省省該花花”等。這些消費話語反映出微博平臺青年網民在消費實踐中的復雜心態,無法用簡單的“省錢”或“燒錢”一以概之,而是一種搖擺的適應性策略,既試圖掙脫消費主義的枷鎖、實現個性化消費的追求,又須應對現實經濟狀況的壓力。這種混雜的消費話語反映了年輕人掙脫“省錢”和“花錢”二元對立的消費觀,擁抱更個性化的消費選擇。
消費模式多樣:策略型、精神性的青年消費選擇
通過對消費話語的分析,我們可以管窺青年網民在消費取向上的差異。但由于青年消費混雜和變化的特征,不同平臺的消費表現并非非此即彼、涇渭分明,而是存在重合、交錯的部分。異質性的話語表現背后是青年群體多樣的消費行為模式。研究發現,當代青年網民主要傾向于三類消費模式:輕型物質消費、后物質精神消費和抵抗型低欲望消費。
輕型物質消費:“策略游擊”里的物欲滿足
當前,不少青年正在遵循“輕型物質消費”的行為模式。根據王寧等學者對青年的“輕型消費”的定義,“輕型消費”表現為無需大額資金,僅需小額支付;無需長期規劃,僅需即時決策,消費支出小額化、消費預算精細化以及消費平臺化④。筆者在形容這類消費行為時,加入“物質”前綴,強調這部分青年人的消費對象仍為物質類消費品,而非精神類消費品。即“輕型物質消費”的要素為:小額商品、物欲滿足和精細預算。
在消費品類方面,“大額消費品謹慎考慮”是青年網民重要的消費傾向。整體而言,青年消費者對房、車、家裝類大額消費品關注度逐步降低,對“吃”和“玩”相關的消費熱情持續升高,熱門消費品向提供即時滿足的食品與文娛商品轉移。筆者對豆瓣平臺上選取的與消費行為特征相關的72個小組展開分析發現,近三年少有新建立的“住”“用”相關小組,而“食”“玩”“文娛”相關的消費品討論小組全部建立于近三年內。對于這一類吃穿用度類小額快銷品,青年網民消費勢頭強勁。本研究數據顯示,2022年表達強消費意愿的青年網民占總樣本比例(7.4%)遠高于表達弱消費意愿的青年網民占比(0.8%),在有明確消費意愿的青年網民中,89%在2021年和2022年來維持了強消費意愿的傾向,強消費意愿保持著較強的韌性。
“輕型物質消費”還表現出消費的理性化、策略化趨勢。年輕人一邊在直播間瘋狂下單,一邊貨比三家,拒絕“溢價”,熱衷平替。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2021年的調查顯示,95.3%的受訪青年感到,年輕人在消費上更加“精明”了⑤。在購物前做功課,多方比價,領取優惠券,參與電商平臺的花樣優惠活動,“能省則省”成為青年人的消費準則。“今天消費降級了嗎?”豆瓣小組語義網絡顯示,“吃飯”“衣服”“奶茶”“外賣”等組成的子網絡與“價格”“便宜”“打折”“活動”等組成的子網絡高頻共現,體現出青年人在食品服裝消費上正在通過參與各式各樣的優惠活動購買性價比最優的商品。這種策略型的“省錢”行為還能給自身帶來心理上的愉悅。
輕型物質消費的模式背后,是時代環境的影響與塑造。一方面,社會經濟的發展使當代青年的消費行為從購買大額消費品逐步轉向購買小額快銷品。與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房改”的紅利期不同,當前的購房環境給年輕人帶來較大挑戰,房子等大額消費品的消費排序被置后。與此同時,成長于物質豐裕一代的年輕人,不再有對“房子”等大額消費品的緊迫感,能更加客觀地看待住房對于個體生命的價值,在不降低生活水平的情況下擁抱更多樣的居住方式。
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和平臺經濟變革下的消費環境,塑造了當代青年群體在“滿足物欲”和“策略消費”之間的行動張力。作為“數字原住民”的新一代青年群體,已形成較強的消費認知能力,能熟練地運用消費策略,實現消費行為的利益最大化。通過長期游走在各大網絡平臺的信息流中,青年消費者能夠通過跨平臺比價和用戶評價識別商品真實價值,用更低的價格買到功能或符號價值相同的商品。成長于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長期接觸營銷內容亦使青年消費者形成了“廣告免疫力”,對營銷話術具有清醒的解構能力。由此,部分青年群體形成了“可以買但不能買貴了”的辯證消費行為。他們不可避免地被各個平臺的快銷品“種草”,流連于各大直播間,卻又精打細算,與營銷手段進行策略博弈。
后物質精神消費:“悅己”需求中的精神歸屬
除了物質消費,后物質精神類消費行為在這一代青年群體中有突出的表現。所謂后物質,是指消費重心從生存型物質需求轉向自我實現、情感聯結等精神需求,這種消費行為在青年群體中主要表現為知識成長消費、情緒療愈消費和興趣社交消費三種。
首先,當代青年群體在消費領域關注自我成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形成知識付費的意愿。數據顯示,愿意為知識付費的青年網民比例逐年提高,在明確表達意愿的樣本中,不愿意為知識付費的樣本數均為0。在付費類課程中,科學科普(量子力學、宇宙學、腦科學等)、人文歷史(唐詩宋詞、文學理論、中國通史等)、社科法律(心理學、法學、現代設計等)、財經商業類(經濟學、財務學、金融學等)課程的付費率最高。可見,青年群體對知識培養、思維成長的需求逐步提升,且涉及領域廣、學科多、類型豐富。
其次,情緒療愈是當代年輕人消費的重點領域。滿足情緒需求、豐富情感體驗是青年網民高消費偏好的原動力,“好心情”被放在消費決策的第一位,“情價比”浪潮迭起。數據顯示,2024年嗶哩嗶哩線下嘉年華,即BiliBili World 2024(簡稱BW)首日客流超過8萬人,BW門票有超61.5萬人預約,6月29日首輪開票后,逾2萬張大會員優先購門票30秒售罄,逾10萬張普通用戶票1分鐘售罄⑥。
許多新型經濟形式以青年群體的情緒消費為核心展開。比如,2024年“谷子經濟”的爆火甚至一度左右了A股市場的投資風向。多只“谷子經濟”概念股走強,谷子是英文“商品”的諧音,泛指基于游戲、動漫IP衍生出的周邊產品。還有備受關注的“解壓經濟”,各種解壓玩具成為年輕人的“心頭好”。2022年至2023年5月4日,解壓類玩具在淘寶天貓整體銷量增速近40%。在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很多店鋪出售的解壓類玩具月銷量都超過萬件,其中一些“爆款”解壓玩具月銷量可達70萬到80萬件⑦。此外,播客等聽覺媒介構成的陪伴經濟/聲音經濟,受到年輕用戶、高學歷用戶群體的青睞。2024年7月,《耳朵時間就是現在——2024播客行業報告》顯示,超八成受訪用戶每周收聽播客時長為3天及以上,76.2%的受訪者在一天中會收聽播客半小時以上,45.9%的受訪用戶在過去一年里購買過付費播客節目⑧。
最后,青年群體還在不斷利用興趣消費滿足其社交需求,以形成在趣緣圈層的身份認同。本研究數據顯示,2022年,9.5%的青年網民明確表達了愿意為興趣愛好付費的態度,愿意為自己的興趣愛好“一擲千金”,且這一比例逐年上升。同時,為興趣愛好消費的青年網民表達強消費意愿比例較表達不愿意為興趣愛好消費的青年網民比例高出2.56倍。以興趣愛好為核心的消費擴展了青年人的社交關系,將青年群體劃分為大大小小的趣緣圈層。喜歡追星的青年網民樂于分享自己買的各種明星周邊產品,比如擬人公仔、明星雜志海報等,喜歡古風的青年網民在漢服、頭飾和國潮擺件方面樂于消費,還有“二次元”青年網民們“曬手辦”和“曬(游戲)皮膚”。離開網絡空間,線下體驗類消費也是興趣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型的線下讀書會、線下劇本殺、大型脫口秀、音樂節,這些體驗類消費建構了年輕人尋找“同好”的線下場景,也提供了彼此分享、群體互動的機會。
無論是知識成長類消費、情緒療愈類消費還是興趣社交類消費,都是當代青年對于“悅己”的不懈追求,其真實需求是對自己情感和交往的滿足。在高速運轉的經濟社會中,缺乏高情感濃度和聯結密切的社會支持系統在青年網民中較為普遍,高壓力狀態使他們亟須情感聯結和情緒出口。網絡平臺的精神類消費填補了快節奏現代生活的空虛感,關系型消費、陪伴型消費、萌寵消費等消費模式為他們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寄托,使他們可以暫時逃離現實的煩惱,追求心靈的愉悅。
抵抗型低欲望消費:“極簡主義”中的身份認同
還有一類年輕人,遵循低欲望的生活方式,以“極簡主義”理念抵抗消費主義浪潮。
筆者在豆瓣平臺選取的與消費行為特征相關的小組共72個,其中有22個都與反消費主義、“極簡主義”相關。“極簡生活”和“不要買|消費主義逆行者”豆瓣小組位列前十名最受關注的消費習慣類小組,關注數分別為443816個和392834個(統計截至2025年3月31日)。在“不要買|消費主義逆行者”豆瓣小組語義網絡中,關鍵詞“不要買”與“消費主義”“浪費”等詞匯緊密相連,圖中還出現了“便宜”“品牌”“淘寶”等詞匯。可見,促銷低價已經無法吸引這部分青年網民,他們對自身消費行為有著清醒控制,深刻認同對消費主義的抵抗理念。
“綠色、環保、可持續”是指導該類青年網民反消費實踐的重要理念。“消費主義言行大賞”豆瓣小組的語義網絡顯示,組內討論聚焦消費主義集中包裝的商品,如衣服、美妝品、護膚品等,大多是備受環保爭議的快銷品。青年網民討論分析其營銷手段及消費陷阱,也探討這些快銷品在生產消費中的浪費和污染問題。研究采用TF-IDF的方法分析小組討論內容重點隨時間的變化,分析結論顯示,2020年后“極簡生活”豆瓣小組討論重要性前50的詞中,與綠色環保相關的詞語重要性大幅提升,如“回收”一詞的重要性排名提升了37名,“閑魚”等二手、循環類消費實踐詞匯的重要性也有所提升等。
“極簡主義”是低欲望消費行為模式的又一指導理念。在小組人數超過44萬的“極簡生活”豆瓣小組中,成員們在“經驗分享區”分享自己的低消費生活實踐、展示自己極簡生活的成果,如“3年多不化妝以后多么自由”“一票否決制購衣法”等;在“求助區”,成員們坦誠地詢問在心理上克服欲望的途徑、切實的低消費方法或是尋求生活方式的認同,如“追星的小伙伴你們是怎么極簡的”“周期性想買衣服怎么辦”“朋友都覺得我努力追求極簡很奇怪,怎么辦”。在“極簡生活”豆瓣小組語義網絡圖的中心位置,關鍵詞如“喜歡”“感覺”“生活”“真的”等詞匯高度集中,顯示出青年人更多關注個人的內在感受和生活體驗,而非外在的物質需求。“極簡主義”正通過形塑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影響他們的消費理念和實踐。
事實上,無論“綠色環保”或是“極簡生活”,都是時代思潮對現代青年群體生活理念影響的結果。青年網民樂于接受這樣的影響,以顯示自身價值觀的不同。數據顯示,青年網民通常使用積極正向的語匯進行“英雄式”的自我褒獎,比如豆瓣小組名稱“100個不消費的快樂”。同時,他們以“主義”抽象化、概念化自身的低消費實踐并塑造群體認同與群體規范,如“無痕生活|可持續·極簡主義”“消費主義逆行者”等。在相關內容的豆瓣小組中,會有長文本組規明確發帖要求、闡述小組理念、解釋管理細則等。相關組規均具有一定的理論性。
消費理念變革:轉型中的青年消費認同
青年群體的消費話語在不同數字平臺有著差異化的表征,表征背后是青年群體遵循的不同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反映了時代價值觀變遷的趨勢,也展現出變革時期青年消費理念的復雜性和混合性。
后物質時代如何滿足“精神自我”:從“物質富集”到“意義增殖”的消費價值轉向。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國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青年消費行為也經歷著從“生存型購買”向“意義型消費”的范式轉換。當代青年消費呈現出獨特的現代性特征和代際差異,從加速推進物質需求滿足階段,進入精神價值追尋階段。總體來看,后物質主義、精神性、情緒情感需求等是新時代青年消費文化的主要特征。
價值觀代際更替理論認為,前工業化社會,由于資源匱乏、安全無法得到保障,人們的優先價值觀是尋求生存和人身安全;工業化社會,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的物質主義成為優先價值觀;而在發達工業社會,人們享受長期的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和福利政策之后,優先價值觀轉向追求個人主觀幸福、自我表現和政治參與的后物質主義⑨。“后物質主義”的消費生活,商品已經完成了從生理必須到身份符號的轉變,逐步成為文化體驗、精神滿足的介質。商品本身的神圣化在衰退,取而代之的是把商品消費作為一種手段,在物品消費過程中實現個人的精神愉悅和社會交往滿足感才是真實的目的。追逐消費新潮、打卡各種網紅景點成為青年網民的樂趣,很多青年網民在微博上分享日常生活plog(photo blog的縮寫)來記錄好看又潮流的新消費,買一杯很火的奶茶、去一家有氛圍感的餐廳或是拿下一款限量聯名的衣服,在互聯網展示著獨特的自我形象,尋找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從而獲取身份認同,證明自己屬于某個興趣圈層或是顯示出自己的品味,愉悅身心,成為青年消費的重要目的。
“液態社會”何以重新掌控生活:探索差異性、多樣化的消費實踐策略。英國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在《流動的現代性》一書中提出的“液態社會”認為,交通、通信和傳媒技術的爆炸式發展推動現代社會具有更強的流動性和不確定性,個體身份、社會關系及組織模式等都在技術變革背景下動態重構。生活在鮑曼所說的“液態社會”中的年輕人,亦面臨著社會地位持續流動、多重身份快速切換、個人不確定性壓力增大等境況。研究表明,更年輕的青年世代(“00后”)自我主體性更強,他們愈發從個人舒適感、個人價值觀出發選擇生活方式。這種對自我主體性的強調和對當下感受的把握,是他們在這個以流動、變動為常態的社會中的應對之策。
中國青年網民的消費正處于從以個人物質需求為中心的消費,追求品牌、高端化和定制化的階段,轉向更多理性主導,更注重共享、舒適和滿足個人內心需求的消費階段。在這樣的過渡期,年輕人既追求物質消費帶來的地位符號,又注重內心情感情緒需求和性價比,追求在消費中尋找精神支撐和意義歸屬。由此,青年網民的消費觀念呈現出差異化、多樣性的模式,并在不同平臺上表現出不同的消費話語和消費行動。
“品味展演者”通過消費構建階層區隔,在小紅書、抖音等以“電商—廣告”為盈利模式的平臺通過展現消費行為,給自己貼上“老錢風”“高智感穿搭”等身份標簽,持續探索豐富有趣的生活方式。“文化游牧者”借助知識課程、情感療愈和興趣體驗等方式,將消費作為取悅自己、尋找歸屬、找尋社交價值的手段。看B站付費課程、聽“小宇宙”播客、在微博買偶像明星周邊,通過分享自己的興趣愛好,在互聯網上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一起從線上消費到線下消費,充實自我,放松身心,滿足自己的情感和交往需要。以上種種消費,代表了青年網民探索差異性、多樣化的消費實踐策略,也意味著當下社會,抵御變化和風險的“安全閥”不再是日復一日的儲蓄帶來的安全感,而是通過一個個微觀消費選擇,取悅當下的自己,重獲對生活的掌控感。
(作者分別為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導;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員;復旦大學社會治理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員陳李偉、季詩雨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本文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網絡視聽平臺算法監管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項目(項目編號:2024YFC3307401)與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數字城市背景下的新型文化社區研究:新公眾、新內容、新場域”(項目編號:22JJD860002)項目的階段性成果,亦感謝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科研創新項目支持】
【注釋】
①《七十五載長歌奮進 賡續前行再奏華章——新中國75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一》,國家統計局網站,2024年9月9日。
②李萬祥、李思雨、曾詩陽:《“Z世代”更加注重品質生活》,《經濟日報》,2024年8月19日 。
③《小紅書電商發布年度榜單:“95后”“廠二代”扎堆,新面孔涌現》,經濟觀察網,2025年1月16日。
④王寧、冒州、陸吳棋:《當代青年中的輕型消費——基于雙重時間坐標視角的分析》,《青年研究》,2025年第1期,第18—38頁、193—194頁。
⑤杜園春、姚奕鵬:《95.3%受訪青年確認:這屆年輕人消費更“精明”》,《中國青年報》,2021年12月16日。
⑥葉磊:《CCG閉幕,“二次元”盛宴剛開始》,上觀新聞,2024年7月8日。
⑦《數據看那些被年輕人帶出圈的消費新風潮》,新華網,2023年5月4日。
⑧《新華網財經觀察丨持續演進的“耳朵經濟”》,新華網,2025年4月7日。
⑨李春玲:《我國青年價值觀變遷研究的多重理論視角》,《青年探索》,2020年第6期,第5—13頁。
責編/謝帥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