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愛國主義是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最鮮明的底色,集中體現為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科技報國三個維度。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創新成為國際競爭的關鍵變量。弘揚科學家精神,既是應對全球科技博弈的戰略選擇,更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需要多措并舉推動科學家精神落地生根,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自覺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關鍵核心技術攻堅中彰顯使命擔當。新時代新征程,唯有厚植愛國情懷,方能凝聚起建設科技強國的磅礴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關鍵詞】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愛國主義底色 科技強國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更需要繼承發揚以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更需要繼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科學家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家國情懷,推動著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進步。面對全球科技競爭的加劇和國內科技環境的復雜變化,需要進一步弘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凝聚科技工作者的奮進力量,為實現科技強國戰略目標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科學家精神以愛國主義為底色,主要體現在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科技報國三個維度
胸懷祖國是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政治立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廣大人才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心懷‘國之大者’,為國分憂、為國解難、為國盡責。”科技創新關乎國家安全與發展,科技工作者不僅是知識的探索者,更是國家利益的守護者。面對關鍵核心技術的瓶頸和全球科技競爭的壓力,唯有心系國家、主動作為,才能推動科技創新實現突破。從“兩彈一星”時期的科技攻關到當前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的探索,中國科學家始終把國家發展放在首位,以創新突破回應時代挑戰。因此,“胸懷祖國”不僅是一種信念,更是一種行動指南,要求科技工作者始終以國家需求為科研工作的出發點。
服務人民是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價值導向。科技創新須以造福人民為宗旨,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科技發展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使科技進步成為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科學研究的價值不僅在于探索未知世界,更在于回應現實需求。正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畢生踐行“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科研理念,帶領團隊實現糧食自給自足,切實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這一實踐生動詮釋了科學家精神的本質——科技創新應服務人民、造福社會。
科技報國是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實踐使命。這一精神特質要求廣大科研人員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的根本原則,自覺將個人理想與國家戰略需求緊密結合,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勇挑重擔,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實支撐。科技報國既是一種責任擔當,也是一種實踐使命,是科研工作者將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偉業的生動實踐。作為地球物理學領域的世界級專家,黃大年放棄國外優渥條件毅然回國,投身國家科技建設。他的選擇生動詮釋了科學家精神的時代內涵:在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中實現科技創新,在推動民族復興進程中彰顯科技價值。事實證明,科學家精神要求將科研成果切實轉化為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使科技工作真正體現時代價值與社會意義。
弘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的必然邏輯
時勢之必然。我國重大科技工程在深空探測、量子科學、天文觀測和載人航天等領域取得系列突破性進展。嫦娥五號月球采樣返回任務實現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技術突破,為全球月球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數據支撐。“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在空間量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中國天眼”在脈沖星發現等方面取得重大科學發現,顯著提升了我國在天文觀測領域的國際地位。“神舟”載人航天工程通過系統突破航天器交會對接、空間站建造等關鍵技術,建立了完整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彰顯了我國在復雜系統工程領域的綜合實力。這些科技成就不僅彰顯了我國的科技實力,也為全球科技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加速推進,世界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雖然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原始創新能力還相對薄弱,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頂尖科技人才不足,必須進一步增強緊迫感,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弘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不僅是實現科技強國戰略目標的關鍵所在,更是我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的必由之路。科技工作者應當自覺將個人科研追求與國家戰略需求緊密結合,以愛國主義精神為引領,強化科技創新的內生動力,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歷史之必然。弘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具有歷史必然性,其植根于中華民族“家國一體”的文化傳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個體修養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須服務于國家長治久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倡導為國家興盛與民族振興擔當責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意識,進一步培育了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的使命自覺。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不僅塑造了中國古代“經世致用”的學術傳統,更為新時代科技工作者自覺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滋養。從張衡研制地動儀開創地震監測的先河,到祖沖之精確計算圓周率推動數學發展,再到宋應星著《天工開物》總結農業與手工業的成就,歷史上的這些科學巨匠正是將科技創新與國家需求緊密相連,將科技進步與服務人民緊密結合,才使中華文明在世界科技史上始終占據重要地位。弘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不僅是科技發展的現實需求,更是中華文化的歷史延續。
實踐之必然。從“科學救國”到“科學報國”,再到“科學興國”和“科技強國”,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實踐為以愛國主義底色的科學家精神提供了實踐動能。20世紀初,巴黎和會外交失敗以及五四運動的爆發使得“科學救國”的呼聲日益高漲,廣大科技工作者以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復興為己任,積極投身科技創新事業,不僅為國家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更為中國現代科技事業奠定了思想基礎。新中國成立后,以錢學森等為代表的海外科學家毅然回國,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完成“兩彈一星”等重大工程,用科技實力捍衛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詮釋了“科學報國”的深刻內涵。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為中國科技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進入新時代,面對全球科技競爭的激烈態勢,我國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北斗導航、量子通信、深海探索等領域重大成果的突破,彰顯了科技工作者以科技自立自強為使命的擔當精神。
著力激發創新創造力量,增進愛國主義情懷,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
強化榜樣引領,著力激發創新創造力量。一是深入挖掘科技創新榜樣資源,構建科學家精神傳承體系。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系統梳理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等科學家的先進事跡,組織專題講座、學術活動等系統性教育活動,建立跨學科、跨時代的榜樣體系,激勵廣大科研工作者自覺將個人理想追求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使科技報國精神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二是積極創新傳播方式,擴大科學家精神的社會影響力。利用短視頻、直播等新興平臺,以生動鮮活的方式講好科學家故事,加強對青年群體的思想引領。綜合運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平臺,通過專題報道和線上講座等活動,打造立體化傳播矩陣。三是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政策支持體系,建立健全科學家精神傳播激勵機制。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引導各類平臺積極創作優質科技內容,不斷增強公眾對科學家精神的認同感。推動精神傳承與科研實踐深度結合,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激勵廣大科研工作者在量子科學、航天技術等關鍵領域勇攀高峰,設立創新平臺,鼓勵其自覺將科研攻關與國家戰略需求相結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切實肩負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使命。
增進文化認同和愛國主義情懷。一是加強課程教育,增強學生責任感。將科學家精神與愛國主義思想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專業課程和通識教育中,通過課程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其責任感。在生物學、農業科學等課程中,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科學家攻堅克難的生動案例,深刻闡釋科技創新與國家發展的辯證關系,引導青年學子牢固樹立科技報國的理想信念。二是構建實踐育人新體系,打造科技報國人才培養高地。通過組織學生深入基層一線、參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等實踐活動,推動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重點建設“科技小院”等實踐平臺,引導青年學子在實踐中錘煉本領,切實增強“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行動自覺,培養造就一批心懷“國之大者”、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創新型人才。三是構建科學家精神文化傳播新格局,增強社會認同感。充分發揮主流媒體輿論引導作用,借助紀錄片、文學作品和展覽等形式,在五四青年節、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專題報道和公益活動,廣泛宣傳杰出科學家勇攀高峰、服務人民的先進事跡和愛國奉獻精神。通過專題展覽、講座等形式,切實增強全社會特別是青年群體對科技報國理念的認同感,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健全制度保障,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一是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促進科研人員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必須打破學科和部門之間的壁壘,建立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整合科研資源,集中力量攻克重大科技難題。例如,“古生村科技小院”模式通過聯合多家科研單位,推動農業綠色技術攻關,體現了科研服務社會的使命。同時,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推動國際科技合作,在“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等重大國際合作項目中貢獻中國智慧,推動全球科技進步,彰顯我國科學家在全球科技創新中的責任擔當。二是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科技創新人才。高等教育和科研機構可以將愛國主義教育與科學家精神培育深度融合,創新“雙導師制”“科研育人”等培養模式,引導青年科技人才在服務國家重大需求中成長成才。進一步完善人才激勵機制,通過設立專項基金和優化職業晉升通道等政策措施,激勵青年科研人才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建功立業。中國科學院通過“青年科學家獎”和“創新團隊國際合作伙伴計劃”等方式,培養了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的科研人才隊伍,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人才支撐。三是優化科研激勵機制,激發科研創新動力。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評價導向,建立以創新能力和國家貢獻度為核心的科研評價體系,注重科研成果的社會效益以及對國家重大戰略的支撐作用。同時,完善專項科研基金和獎勵制度,鼓勵科研人員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為國家科技創新貢獻力量。強化對重大原創性突破的長周期穩定支持,鼓勵科研人員甘坐“冷板凳”、勇闖“無人區”,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持續創新動力。
(作者為湖南女子學院黨委書記、二級研究員)
責編/靳佳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