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就得益于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在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過程中,要拓展國際視野,形成面向全球的知識共同體,打造融匯中西、貫通古今的知識生產格局。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并不意味著封閉保守,排斥西方和其他外來知識體系另搞一套;相反,只有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積極吸收人類文明一切優秀知識成果,才能真正形成特色并建立自主性。
古代諸文明與西方知識體系霸權的建立
知識體系不是各類知識、信息、數據的簡單加總和匯集,而是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相互聯系的理論體系、規則體系與價值體系,構成了一個社會或文明的認知框架,體現著某種世界觀、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和方法論。世界八大古代文明體系都有其獨立的知識體系。古埃及文明以神權為基礎,形成了與祭祀和宇宙觀緊密結合的神圣型知識體系;古巴比倫文明發展了以神廟為中心,兼具宗教、行政和教育功能的綜合型知識體系;古印度文明構建了以宗教機構、宮廷與貴族為中心向外擴散的擴散型知識體系;古希臘文明形成以哲學為主導、涵蓋“七科”的理性知識體系;古羅馬文明通過法律、政治和軍事實踐,形成了以法治與行政管理為核心的制度型知識體系;伊斯蘭文明融合希臘哲學、波斯智慧與本土宗教文化,形成了跨地域的中間型知識體系;瑪雅文明則建立了以祭司階層為主導,融合天文學、歷法和宗教儀式的統合型知識體系;中華文明則形成以儒道釋為核心,貫通禮學、倫理與天下觀的傳統知識體系,集中體現了古代中國的社會狀況、思想精華和民族特性,反映了中國人獨特的世界觀、社會觀、自然觀和審美觀。自主且強大的中國傳統知識體系不但有效維護了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文化自信和意識形態安全,同時擴展了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影響力。由于交通和通信手段的落后,各大文明之間多是階段性和局部性交流,沒有對彼此產生全局性和根本性影響。因此,古代諸文明及其知識體系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獨立性和多元性。
以古希臘和古羅馬知識體系為基礎的西方知識體系本來只是人類多種知識體系中的一種,但由于西方率先實現現代化,并基于其現代化經驗建構起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而取得主導地位。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是基于西方地域性經驗形成的地方性知識,依托西方政治經濟霸權變成貌似客觀的全球性知識霸權體系。西方知識霸權的確立無法適應人類知識體系的多樣性需求,不僅不利于諸多非西方國家的思想獨立和發展道路獨立,也使得世界各國的文明交流互鑒面臨重重困難。
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設
自主知識體系既是獨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獨立文明提供認同基礎、意義解釋和思想支撐。中華民族在古代傳統文明階段有自己獨立的知識體系,創造了輝煌的傳統文明,在現代文明階段依然可以建立自主且強大的知識體系,創造輝煌的現代文明。
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不僅是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源泉與基石,更是其不斷發展與創新的動力。中國式現代化以其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領導力量、發展理念和制度安排,打破了人類對西方現代化的迷思與依賴,用事實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終結。堅持中國式現代化這條獨立發展道路,對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擺脫西方知識體系對何為現代文明、何為現代社會的定義權和壟斷權提出緊迫要求。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是對中國不同于西方的獨立現代化實踐的深刻反映,不僅要求理論上的自主創新,更呼喚精神和思想上的獨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是對中華文化深厚底蘊的挖掘與現代詮釋,要求我們深刻理解中華文化的核心要義,在此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一過程不僅涉及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更包括對人類文明一切優秀成果的吸納與融合。
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創新知識生產傳播
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體現出獨特的包容性與創新性。無論是與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的文化交流,還是通過絲綢之路的廣泛聯通,中華文明始終不乏吸納、融合和再創造的能力,展現出超越時空的包容格局。然而,進入近現代,西方知識體系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張使中華文明的外部互動逐漸失衡,尤其在學術領域,西方理論一度成為主導性話語。構建能夠解釋中國經驗、解決中國現實問題并與世界對話的自主知識體系,成為哲學社會科學界的重大任務。
推進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生產。首先,要深入研究中國傳統知識體系的內在特質和思想脈絡。其次,要放眼世界,廣泛吸納其他文明的智慧與經驗,從中提煉出符合中國國情和世界大勢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對西方文明進行系統理解和再認識,是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環節。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盡管源自資本主義社會的現代化歷程,但其在方法論上的發展仍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創新提供了重要參考。也要深入研究非西方文明,包括印度、埃及以及中東、拉美、非洲、東南亞等地區的文明。每一文明都有其獨特社會結構、文化理念和發展軌跡,這些差異性為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構建提供了經驗素材和思想啟示,可以為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注入更多全球化視角和方法論的多樣性。通過與世界各國文明的互動與借鑒,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將得以超越本土視野的局限,拓寬學術研究邊界,提升包容性、科學性和解釋力。
拓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影響力。每個民族都渴望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得到尊重與傳播。文化的傳播絕非單方面的自我宣揚,而需要站在受眾角度,理解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深層經濟社會問題、價值觀和歷史文化傳統。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傳播亦應遵循這一原則,不能想當然地將我們的成就與理念強加給外界,而要精準把握各國文化的獨特需求,創新傳播策略,深入人心地傳播中國理論。在傳播方式上,應積極利用各種傳統和現代傳播渠道,包括社交媒體、學術期刊、國際會議等,在多樣化傳播中提升國際交流與對話能力。
強化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應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運用涵蓋兩大核心維度:一是從理論視角解析全球經濟社會現象,為世界多樣化發展提供新的認知框架和中國智慧;二是以實踐經驗助力解決他國實際難題,為其他國家的社會變革與現代化進程提供中國方案。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成果為解釋世界各地的經濟社會現象提供了獨特視角,為國際學術界提供了不同于西方主流理論的認知框架,帶來了新的思維方式和理論方法。中國在脫貧攻堅、糧食安全、數字經濟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已成為全球范圍內備受矚目的發展典范。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通過系統總結這些經驗,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下,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理論支持與經驗借鑒。中國成功幫助數億人擺脫貧困的實踐,為全球減貧事業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案例;在數字經濟與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中國方案更以其高效性和可持續性,為全球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構筑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研究范式。哲學社會科學的核心價值在于揭示經濟社會現象背后的因果機制與內在邏輯,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樣化的現代社會,傳統方法已無法應對復雜而多變的現實挑戰。比較歷史分析方法以跨國、跨文化、跨時段的宏大視野,為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提供了重要方法工具。通過不同國家、文化和歷史時期的比較,揭示社會結構、經濟模式、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之間的普遍性規律與個性化特征。在實踐領域,比較歷史分析方法進一步拓展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解釋力與適用性。通過對不同歷史階段社會變遷的縱向比較,能夠更深刻理解社會結構的歷史演化邏輯。這一方法從歷史的深度、文化的寬度和全球的廣度出發,賦予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以獨特的理論創新能力與實踐適應性,不僅深化了對中國經驗的理論表達,也為全球哲學社會科學的共生發展提供了重要思想資源與行動方向。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