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遼寧大學李安民經濟研究院院長,重慶大學國家級特聘教授,城市化與區域創新極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 姚樹潔;城市化與區域創新極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龔丹
在全球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人工智能已成為重塑國際競爭格局的核心變量。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我國數據資源豐富,產業體系完備,市場空間巨大,發展人工智能前景廣闊,要加強政策支持和人才培養,努力開發更多安全可靠的優質產品”。我們要深刻認識發展人工智能的戰略意義,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堅持自立自強,突出應用導向,全面推進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賦能應用。
頂層擘畫:為人工智能發展指明方向
自1956年科學家首次提出人工智能以來,這一領域已從理論探索逐步演變為深度滲透社會各領域的關鍵力量。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等重要場合,習近平總書記圍繞人工智能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產業發展指明方向。
中國通過系統性政策持續推進人工智能發展。2015年,國務院出臺《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首次將“人工智能”納入重點任務。2016年,“人工智能”被寫入“十三五”規劃綱要。2017年,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強調,“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和國際競爭形勢更加復雜,必須放眼全球,把人工智能發展放在國家戰略層面系統布局、主動謀劃,牢牢把握人工智能發展新階段國際競爭的戰略主動,打造競爭新優勢、開拓發展新空間,有效保障國家安全”。這是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發布的第一個系統部署文件,也是面向未來打造我國先發優勢的一個指導性文件。繼“人工智能”被寫入“十三五”規劃綱要后,2020年,人工智能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的優先級進一步提升,展現出國家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的堅定決心。
競逐賽場:中國人工智能的突破與挑戰
當前,人工智能已成為大國博弈的關鍵戰場。掌握核心技術的國家不僅能在經濟競爭中占據主導,更能通過技術輸出重塑全球產業鏈分工。
近年來,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科研創新能力顯著提升,關鍵技術攻關取得顯著成效,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應用層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自主研發的大模型如“悟道”“文心”加速商業化落地,騰訊、百度、華為等企業在全球超前謀劃AI專利布局。
這些顯著成就的背后,離不開兩個核心動能的支撐:一是高等教育體系持續為人工智能領域輸送高素質人才。近十年來,全國高校新增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相關專業數量猛增,培養出大批專業技術人才。二是長期積累的產業基礎設施為人工智能發展筑牢根基。中國在計算機制造、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互聯網經濟等領域具備深厚積淀,為AI技術的轉化與落地提供了完善的產業生態和豐富的應用場景。
上海實踐:科技創新高地的示范效應
作為中國的經濟、金融、貿易與航運中心,上海在人工智能領域展現出獨特的優勢。2025年第一季度數據顯示,上海人工智能產業呈現超預期強勁增長態勢,產值增長13.2%,成為拉動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依托堅實的產業基礎、高效的資源集聚效應以及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上海正加快構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競爭力。“模速空間”是上海市打造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專業孵化和加速平臺。作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孵化器,上海徐匯“模速空間”構建了算力調度、開放數據、金融服務等五大平臺。短短1年多的時間,100余家大模型企業在此扎根,帶動周邊200多家AI企業形成“創新矩陣”,有效加速了人工智能技術成果向實際生產力的轉化進程。
人工智能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當下熱門的大數據、“互聯網 +” 等新興業態均由此賦能。上海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實踐,不僅是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縮影,更對全國人工智能產業布局與政策實施具有示范引領作用。
共享機遇:中國助力全球南方技術發展
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國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推動與全球南方國家的技術合作,為世界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依托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積極與發展中國家共享人工智能發展成果,探索技術合作的新路徑與新模式。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提出“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十大伙伴行動”,明確要“共建中非數字技術合作中心,促進中國企業在非洲建設20個數字基建和數字轉型示范項目”。中國充分發揮自身在大數據和數字平臺領域的優勢,助力當地加快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在老撾,中老兩國圍繞數字經濟開展深入合作,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
中國堅持以技術共享、協同發展為導向,推動人工智能的普惠應用,致力于構建開放、包容、協作的產業生態。這些實踐不僅彰顯了中國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責任擔當,也為促進全球南方國家共同繁榮提供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