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的精神血脈,是新時代教育變革的基因圖譜。在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背景下,“鑄魂強師”行動既是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系統性工程,更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關鍵路徑。弘揚教育家精神這一行動通過制度創新、文化浸潤與實踐轉化,將抽象的精神理念轉化為教師群體的共同信仰與行動自覺,為教育現代化注入不竭動力。
尋根:教育家精神的文化基因
中華教育文明的根系深處,流淌著教育家精神的原始養分。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攜弟子周游列國,即使在陳蔡絕糧的困厄中仍堅持講學,其“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執著,奠定了中國教育者“安貧樂道”的精神底色。稷下學宮中,孟子與告子辯論人性善惡,鄒衍推演陰陽五行,這種“百家爭鳴”的自由學風,孕育了教育家“兼容并包”的學術胸襟。宋代的《白鹿洞書院揭示》中“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治學準則,岳麓書院“傳道濟民”的育人宗旨,構建起古代教育家“知行合一”的價值范式。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教育傳統并非局限于精英階層,都彰顯了教育家精神中“有教無類”的價值追求。近代中國教育家的精神覺醒,展現出更強烈的家國情懷與革新意識。陶行知在曉莊師范推行“教學做合一”,這種打破“勞心者治人”傳統觀念的實踐,與當今勞動教育理念遙相呼應。這些歷史坐標昭示著一個真理:真正的教育家精神是深深扎根于國家命運與民生需求的實踐哲學。
鑄魂:教育家精神的價值坐標
教育家精神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價值指引,在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這種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既內蘊中華教育文明的深厚積淀,又彰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本質要求,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價值坐標。
教育家精神是建設教育強國的精神動力,教育家精神蘊含的思想引領成為教師塑造價值認知的行動指南,其實踐內驅力是激發教師成長動能的內在引擎,其道德感召力為教師涵養職業品格的精神磁場。具體而言,一是教育家精神為教師成長提供思想引領。教育家精神通過立德樹人的使命擔當、犧牲奉獻的職業操守與開拓進取的創新意識,為新時代教育事業確立了價值坐標系,系統詮釋了教育工作者應有的精神品格。教育家精神深刻影響著教師的理想信念和育人目標,為新時代教師成長提供了思想指引。二是教育家精神激發教師成長的內生動力。在教育改革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教師既是精神傳統的傳承者也是創新者。面對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教學方式轉型等現實挑戰,教育家精神始終激勵教師保持專業進取意識,將個人成長與教育事業發展緊密結合,遇到困難迎難而上,機遇面前主動出擊。三是規范教師成長道德品格。教育家精神對教師而言不是空洞的標準或僵硬的說教,它為教師專業發展構建了完整的道德框架,是新時代教師成長的行動指南。針對當前存在的職業倦怠、功利傾向等問題,通過樹立師德標桿、完善評價機制等途徑,引導教師實現自我約束與專業提升的統一。特別是在教育評價改革實踐中,推動教師建立發展性評價理念,將育人成效作為衡量工作的根本標準。
強師:教育家精神的目標追求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必須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當前,培養和壯大教師隊伍已成為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任務。為此,要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將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培養全過程,切實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堅守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教師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必須堅守服務國家戰略的理想信念。這種信念集中體現為將教育強國的價值追求融入育人實踐,始終以人民滿意作為衡量教育成效的根本標準。隨著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深入發展,教育的基礎性、決定性、支撐性作用愈發凸顯。新時代的教師需深刻把握人才培養的時代方位,既要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立場,又要主動適應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教育工作者要準確把握當前教育發展的新形勢、科技創新的新要求以及人才培養的新任務,既要緊跟時代步伐,又要把握教育改革方向,將教學實踐自覺融入教育強國建設的整體布局。
涵養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教師不僅是知識傳播者,更是道德引路人,他們同時肩負著知識傳授的系統性任務與價值引領的戰略性使命。在新時代教育實踐中,教育者的言行舉止不僅關乎知識傳遞的有效性,更直接影響學生價值觀的形成。這種職業特性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僅在教學領域不斷創新,更需在專業發展中將道德示范轉化為具體的教育行為,使道德規范真正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高尚的道德情操為教師確立了行為準則、樹立了價值規范。新時代教師通過不斷踐行教育家精神,做形塑學生品行的“大先生”。
錘煉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深刻揭示了新時代教師必備的育人技能、育人品格。教育的專業特質要求教育者具備高超的育人智慧,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個性化發展。高超的育人智慧是新時代教師踐行教育家精神,增強育人本領,做好學生引路人,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方法路徑。新時代教師需要精準識別學生的知識基礎、細心拆解學生知識結構、努力提升學生認知能力,進而為學生制定差異化的培養策略。教育工作者要讓學生在個性化發展中開啟智慧,在因勢利導中實現成長喚醒。通過個性化的教化方案從而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
秉持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扎實的學科知識積累、嚴謹的治學精神、卓越的教學能力,共同構成教育者開展有效教學的基礎條件。在知識經濟時代,教育者承擔著知識傳承與知識創新的雙重使命。教育者需要具備動態更新的知識體系與開放包容的學術視野,通過持續的專業精進回應時代變革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持續的專業成長是保障教育質量的基礎,也是教育者實現自我超越的必由之路。教育工作者需要兼具知識傳授者與終身學習者的雙重角色,通過教學相長的實踐過程實現專業能力的螺旋式提升。
厚植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仁愛之心為廣大教師踐行教育家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心懷仁愛之心提供了價值準則。優秀的教師應當以教書育人為樂,以關愛學生為本,在無私奉獻中甘當學生成長階梯。教育者進行教育教學的情感基礎源于樂于教導學生、關心愛護學生,這種情感特質既是教育工作的起點,也是教育者熱愛教育事業最直接、最集中的外在呈現。教師以仁愛之心投身教學崗位,熱愛教育事業,關心牽掛學生,方能贏得學生的尊重與信任。廣大教師要在傳道授業中傳播愛,通過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使其既能在各行各業建功立業,又能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赤誠報國。
樹立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再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無不折射出胸懷天下的高尚追求。在這個挑戰與風險并存的時代背景下,廣大教師應以教育家的遠見卓識主動擔當,通過投身人類共同挑戰的應對實踐貢獻中國智慧,以實際行動推動文明進步。要在踐行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歷史使命中堅持以文化人、以德服人,在知識傳播、文化傳承、精神創造的過程中引領學生增強放眼世界、胸懷天下的歷史自覺。廣大教師踐行教育家精神、堅守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價值遵循,正是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作者:王巧 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武圣校區)
【課題:本文系遼寧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教師隊伍建設研究專項課題“教育家精神引領下高校教師隊伍專業發展研究”(課題批準號:JG24JS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