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建成教育強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高校要肩負起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落實好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立足“大使命”,牢牢把握教育“三大屬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高校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加強“大思政課”建設,踐行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責任使命。
立足政治屬性,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善用“大思政課”,教育引導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信心,立強國報國大志向、做挺膺擔當奮斗者。
立足人民屬性,回答好教育的基本立場和價值追求問題。堅持人民屬性體現了“教育為誰服務”的價值判斷,是黨執政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政理念在教育領域的生動實踐。思政課是學生思想政治學習的主渠道,重在塑造學生的價值觀。高校必須將人民至上作為重要的價值引領,引導學生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樹立造福人民的奮斗目標,培養學生的人民意識、堅定人民立場,關注和思考社會熱點和民生關切,引領學生從“小我”走向“大我”,把心系人民、扎根人民、奉獻人民化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立足戰略屬性,回答好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高校要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戰略目標,牢牢把握新質生產力的未來發展方向,超前研判未來卓越人才需要的核心素養,通過建好用好“大思政課”,涵養學生愛黨報國、敬業奉獻的家國情懷。要通過對中國與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理論解讀、形勢分析、實踐淬煉,增強學生對復雜社會現象的戰略思維力、戰略洞察力和對未來發展趨勢的戰略判斷力。要通過系統的理論教育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發展大勢,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筑牢“大陣地”,用好“大思政課”的“三個課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高校要堅持守正創新,建設好思政課“三個課堂”,使思政課更好地融入新時代、適應新特點、滿足新要求、解決新問題、匯聚新動力、開創新局面,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
抓好思政“小課堂”。思政課是學生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的主渠道。高校要增強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的政治自覺,加緊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教材體系,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學校高標準建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思政課課程群,全面系統闡釋這一科學理論體系。要增強理論闡釋的說服力。思政課最基本的功能是政治引導,根本前提是要以科學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學校定期邀請理論大家為教師開展集體備課會,幫助教師進一步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的學理、機理、哲理,引導教師把道理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使學生充分認識其中的精神魅力和真理力量。要提升課程內容的針對性。讓學生接受黨的創新理論,離不開必要的灌輸,但不能搞填鴨式的“硬灌輸”。高校要注重深入把握數字時代學生的行為特點、接受規律、使用習慣,探索轉變傳統的“單向輸出”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思政教育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切實提升大學生的參與感、需求感與獲得感,讓黨的創新理論真正走進學生心坎里。學校注重啟發式教育,通過“思政辯論賽”“問題式教學”等方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將總體上的“漫灌”和因人而異的“滴灌”結合起來,讓學生聽得懂、能領會、可落實。
用好社會“大課堂”。思政課不是書齋里的學問,必須從現實社會中獲取營養,不能沒有生命、干巴巴的。高校要在用好課堂主渠道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各類教學渠道,提升實踐性,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感染力。一要用好“大教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思政課提供了內容支撐,新時代學生身邊切實發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是思政課最好的案例和教材。學校引導師生以中國式現代化的火熱實踐為素材,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科學家精神、鄉村振興、美麗中國等主題組織教學實踐,通過植根新時代偉大實踐把歷史必然說清楚、植根中國大地把自覺自信說清楚,通過“身邊人”和“身邊事”引發學生共情共鳴,真正實現入腦入心。二要用好“大陣地”。高校要充分挖掘校內外資源,拓展教學陣地和渠道。學校積極對接教育部、天津市“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用好博物館、紀念館等場館,充分發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加強實踐基地建設,依托“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等大項目大平臺建設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教育實踐基地,讓“大平臺”“大項目”成為“大思政課”的重要陣地。挖掘校史、院史資源,打造一批院史館,引導學生在了解院系、學科歷史的過程中樹立勤學報國的大志向。
建好網絡“新課堂”。青少年是最活躍的群體,當代大學生是“網絡原住民”,他們的成長深刻地受到了數字信息技術、即時通信設備、智能手機產品等影響。高校要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活起來”。學校不斷探索新的路徑和方法,用網絡新媒體技術賦能“大思政課”,提高思政課的時代感、實效性和吸引力。要用好新技術,將一系列新穎的技術手段融入思政課堂,提高育人實效。學校依托“云課”“慕課”等搭建優質的課程平臺,將“實體課堂”與“仿真課堂”有機結合,讓“線上課堂”與“線下課堂”共同發力,優化教學效果。要制作好內容,學校充分運用好新媒體平臺,推出一批深受廣大學生喜愛的網絡文化產品。高質量建設“全國高校思政課虛擬仿真體驗教學中心”,為學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學習體驗。
構建“大體系”,做好“大思政課”的“三個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單純一條線的工作,而應該是全方位的。”高校要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構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為落實立德樹人、培根鑄魂根本任務提供有力的支撐保障。
完善育人體系。要探索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推動思想政治工作貫通人才培養體系,發揮融入式、嵌入式、滲入式的立德樹人協同效應。學校抓住立德樹人“牛鼻子”,制定一系列制度文件,一體設計、統籌推動,構建起育人資源優化配置、協同運用的良性機制,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識、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通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實現協同育人。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創優行動計劃”、探索推動思政課“授課小組制”改革,成立“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中心”,構建起“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體系、“專業課程+課程思政”的課程育人體系、“新工科+課程思政”的創新育人體系、“師德師風+課程思政”的標桿示范體系、“黨建引領+課程思政”的組織保障體系,全面提升協同育人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
開展科學研究。思政課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要能夠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學校積極開展有組織的科研,通過理論研究推動教學突破,為教育教學提供堅實的學理性支撐。高質量建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天津大學基地等研究平臺,加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性學理化的整體研究和重要思想的分領域專題研究。圍繞“黨的二十大精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及教育強國建設等重大課題組織專題研究,引導專家學者和思政課教師通過執筆鑄文助推執教鑄魂,為“大思政課”建設提供堅實的學理性支撐。
加強隊伍建設。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建好用好“大思政課”需要高素質專業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作為堅實保障。一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要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就要有一支什么樣的教師隊伍。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教師自覺成為信仰和踐行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的模范,做“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學校堅持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教師評價的第一標準,將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培養培訓全過程,制定《學校師德公約》,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努力培養造就更多的“大先生”。二要提升隊伍能力。高校要不斷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素養,著力建設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學校建立健全思政課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計劃,廣泛組織思政課教師開展實地考察、教學研修、實踐鍛煉,不斷提升思政課教師的理論基礎和教學能力。實施“輔導員人才計劃”等,著力建好輔導員、心理咨詢教師等思政工作隊伍,確保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有道德的人講道德、讓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三要凝聚育人力量。建好用好“大思政課”,僅僅依靠學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高校要開門辦思政課,努力撬動社會優質人力資源,凝聚各方面育人力量,建設一支種類多樣、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學校探索實行思政課特聘教授、兼職教師制度,廣泛聘請校內外黨政干部、大國工匠、時代楷模等擔任兼職思政課教師,邀請博物館、紀念館等紅色基地講解員、志愿者走進思政課堂,凝聚育人合力,提升育人實效。探索開展師友計劃、銀發計劃等,加強專業教師與專門隊伍工作協同,推動思政工作有機貫通人才培養全過程,為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提供強大動力。
(作者系天津大學黨委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