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東南亞國家成為國際生產網絡的重要節點
隨著國際產業分工和生產網絡的格局變遷,國際投資和跨國公司大量涌入,東南亞國家的生產跨國化得以不斷發展,并日益成為國際產業分工和區域生產網絡的重要節點。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亞洲區域產業分工格局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變化,傳統的垂直型分工向混合型分工轉變,與傳統的產業間和產業內分工不同的以“產品內分工”為主的生產網絡迅速形成。在新的區域產業分工和生產網絡條件下,東南亞國家成為發展中國家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地區之一。
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東南亞國家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FDI)不斷下降。近幾年,流入東南亞國家的外資持續擴大。據統計,2000年,東南亞國家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流量為226.96億美元,2005年為640.38億美元,2007年為856.03億美元,2010年為927.6億美元,2011年東南亞吸收的FDI流量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大關,達到1165.59億美元。1990—2011年,東南亞國家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的流量從128.21億美元增至1165.39億美元,增長8.1倍;外國直接投資存量從643.03億美元增至10772.84億美元,增長15.8倍(UNCTAD,2012)。跨國公司根據全球經營戰略在東南亞國家的電子信息、石油化工、紡織等行業投資設廠,并將其納入全球和區域生產網絡體系中。由于東盟區域生產網絡的形成與發展,東南亞各國在世界進出口貿易的地位上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集成電路和電子元件、第三大辦公自動化設備和通訊器材,以及世界上化工、醫藥、紡織等重要出口基地。
(三)東南亞國家面臨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
長期以來,東南亞主要國家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導,國內經濟增長高度依賴于投資和出口拉動。近幾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國際市場需求萎縮,東南亞國家出口貿易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各國政府積極實施刺激內需的政策,加大基礎設施的投資,國內需求逐漸成為一些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近五年,印尼經濟增長主要由國內消費和投資拉動,其中國內消費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2007—2009年,印尼國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50.8%上升到89.1%。自2005年以來,馬來西亞凈出口對經濟增長一直呈現負作用,而經濟增長主要由國內消費拉動。2007—2009年,馬來西亞個人和政府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42.5%上升到95.7%,2010年私人消費拉動經濟增長3.6個百分點。泰國盡管2011年貿易額和出口額首次分別超過4000億美元和2000億美元關口,但由于國際市場需求持續萎縮和油價上漲,使得泰國的貿易順差大幅縮減,從而也導致凈出口對國內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顯著下降。
近年來,東南亞國家積極調整中長期經濟發展戰略,各國相繼推出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政策措施,加快經濟重組和結構調整的步伐。2010年2月,新加坡公布未來十年新加坡的七大經濟戰略,確定了轉向通過技能和創新來鞏固已有的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向。近年,新加坡加大了創新密集產業領域的研發,政府提出了要進一步推動研發活動,并在五年內使研發經費開支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5%,使創新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支柱。2010年10月,馬來西亞政府推出了經濟轉型計劃(ETP),該執行方案包括12項國家關鍵經濟領域和131項計劃,總投資額預計4440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該計劃將創造330萬個就業機會,將人均收入由目前的7500美元升至15000美元,實現進入高收入國家的目標。2011年5月,印尼政府提出了《2011—2025年印尼經濟發展總體規劃》。根據該規劃,印尼政府將重點發展“六大經濟走廊”,著力推動交通、通訊、能源等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形成各具產業特色的工業中心,力爭實現在2025年躋身世界十大經濟強國的遠景目標。①2012年3月,泰國政府提出將在未來五年擬投資約720億美元,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以加強泰國的長期競爭力和提升人民的生活質量。
